茶,作为我国的国饮,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从古至今,茶叶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而茶的制作工艺和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。本文将从茶法、茶器、茶道等方面,探讨历代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。
四、茶法渐弱,元明清三朝不复
(一)本国茶文化的转折和衰弱。
不制饼的散茶泡法其实一直存在,但在元代散茶兴盛,至明代朱元璋以杜绝奢靡慵繁为名,废辍团茶之后,撮泡法在明代的兴起,使茶味和茶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以前的碾、磨、罗、宪等茶具废而不用,黑盏亦逐渐失势。相反,莹白如玉的茶具被认为“可试茶色,最为要用”。同时,紫砂茶具也因为品茶方式改变受益而异军突起,随着茶寮文化和茶馆文化等平民文化走向社会,更引人注目。
(二)日本的茶道兴起。
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原先不产茶,茶是由两度入宋求法的荣西法师从中国传去的,平安时代,茶虽已传入日本,但只在大内辟有茶园,且归典药寮管理,把茶当成“万病之药”,至于饮用,与一般民众没有关系。
荣西之后,饮茶在日本逐渐兴盛,以宋代点茶法为蓝本,起初在禅院中流行。
(三)日本茶道的发展。
到了室叮幕府的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时,遂命能阿弥创立起在书院建筑里进行的“书院茶”这是一种气氛严肃的贵族茶仪。之后又命村田珠光为主持茶会的上座茶人,他把寺院茶礼、民间的“茶寄合”和贵族书院的合子茶相结合,并注入禅的精神,排除一切豪华陈设,形成了朴素的“草庵茶风”。
到了16世纪中叶,千利休将草庵茶进一步庶民化,使之更加普及。从千利休那里流传下来并渐趋定型的日本茶道,在茶室建筑、茶具、烹点技法、服饰、动作乃至应对语言等方面,无不规定得很细致。甚至连进茶室时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,哪种茶具放在哪里,室内所铺之草席的哪一行编织纹,移动茶具时在空中经过的途径是直线还是曲线?一碗茶要分几口喝光?于何时提哪些问题并如何作答?均须按照成规一丝不苟地进行。而且其间参加茶事的主客双方须频频致礼。一次茶会大约用四小时,极度复杂及漫长。
五,值得讨论的几个点
1、当下,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去了解本国的茶文化?又有多少言必称“茶文化传播者”回溯过这段千年历史?
2、从茶法、茶理、茶礼和茶器上看,我们究竟应该学祖宗之法?还是学日本之法?台湾之法?又或者什么都不学,跟着感觉走?怎么学?怎么走?
3、如何躲过众多茶道课程,躲过众多口若悬河的茶叶和器物贩子,拨开层层迷雾,去寻求茶与器的本源?